大禹魂 □李焕有

  魁梧、伟岸的身躯,立于平台之上。头发灰白淡黄,如长在荒野的蒿草;衣衫褴褛泥斑,似刚离战火的将军。双手捧着供品,目视南方,口中虔诚地念念有词……

  这是洛阳市伊滨区万安山下一个石岗上的天然雕塑。我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停车驻足,端详良久。这形象,是上苍的赐予,还是百姓的心愿?

  我的老家,就在石岗附近。石岗,原来是一座馒头山。一百来米高,山体上长满了洋槐树,成年堆积的落叶如海绵一样,脚踩上去似走在地毯上。山顶上有个石窟,里边住着几尊佛像。雕的是什么,没有注意。这些是儿时的记忆。当时上学的学校就在山下,放学之后的撒野,上这座小山是最好的选择。

  这座小山充满神秘,老人讲过它的故事。洪荒时代,万安山挡住了伊川江的洪水。成群的鸭子,从万安山两峰之间的豁口顺水漂过来,惨叫声嘎嘎,伤口血瘆瘆。大禹站在小山这个地方,水舔着他脚下踩的石头。很奇怪,洪水升高,脚下的石头也跟着升高、增大……他心急如焚,口中大喊:“我的黎民百姓奈若何?”于是,他勇猛地左劈水泉口,右凿龙门山,力竭而昏昏睡去……当第二天醒来,周围的洪水退去,脚下的石头却成了一座石谷堆。

  后来,人们把这个石谷堆叫禹宿谷堆。父亲说,大禹心里装着百姓,又卖力苦干,老百姓才用这样的方式纪念他。

  改革开放,时代发展。陆浑东一干渠经过禹宿谷堆。就地取材,它的肌体混着水泥铺地护坡;洛阳大建设,修高速、建楼房,它的肌体混着水泥筑路基、强楼体……恍惚之间,禹宿谷堆完美的躯体成了现在的样子:圆馒头被啃下一块儿又一块儿,只剩下宽大的基座和耸立的柱子。仔细端详柱子,恰似器宇轩昂的人物雕塑:伟岸的身躯、灰白淡黄的头发……

  冬至节气,头上的阳光暖意尚存,面前的风还算温柔。我和几位朋友登上山岗,探秘有关大禹的密码。

  一位放羊老人和我们攀谈起来。当我说出山体破坏到如此程度,令人心疼的话语时,老人嘿嘿笑笑,“人,要有收获,哪有不流汗、不流血,甚至伤筋动骨的。”说着,顺手撸起裤脚儿,“我放个羊,腿上还留伤疤呢,何况国家搞建设。这样也好,虽然‘馒头’不见了,但大禹神爷的模样显形了。”

  啊,大禹显形!智慧在民间,我以前怎么没有看出来?“剔去肉,骨成钢,就成神。”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灯塔!

  我心绪难平,好久好久伫立在大禹面前,泪水溢满面颊。透过大禹雕像,洛阳城的轮廓跃入眼帘:近处的伊滨区,高楼如绽放的朵朵鲜花,芳香可嗅;道路似错落的花茎,诗情画意。远处的城区,在蓝天的映衬下,似一幅墨线勾勒的水岸安居图,河水如带,绿树为伞。绸带滤燥,滋润我们的肌肤;绿伞遮尘,护卫我们的心肺……

  这“花香”,这“安居”,包含着多少人的汗水,隐藏着多少人的伤筋动骨。大禹的默默苦干的子民啊!

  冬至日,民间称为拜冬节,这一天有祭祀祖先和祭孔尊师活动。一位文化学者邀请我到禹宿谷堆参加尊师祭孔活动。我很纳闷:“为何把活动选址在那里?”“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再者那上面的石窟里住着至圣先师孔子。”我欣然参与。路上,学者说,那石窟里雕刻有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三尊圣像,孔子位列正中。我想,这个石窟位于大禹雕像的大脑部位,可谓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于一人之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普度众生三种处世哲学自然也会落实到行动上……

  窗外的阳光暖暖,伊滨区内的绿树、红楼,宽敞的大道、有序且忙碌的车辆,我把思绪拉回现实,然后是释然而笑。大禹在前,儒释道思想形成于后,应该是大禹的处世哲学影响了老子、孔子等后世先贤,才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是大禹之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