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黄河情 □李应华
从小,就听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后来,从歌曲《保卫黄河》中,感受到了黄河的汹涌澎湃、气势雄伟。黄河,是华夏文明的象征。黄河水滋润了中国大地,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我家住在黄河南面,从小就听父亲给我讲黄河的故事。上学后,从课本上得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写下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名句。王之涣观黄河,便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绝句。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沿岸人民深受黄河之害,十年九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斗风沙,战洪灾,筑堤坝,严防死守,确保黄河不决堤、不决口。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治理黄河,让黄河造福于民。
我父亲曾和村民一道,拉着架子车,带上棉被、干粮,去兰考县三义寨挖引黄干渠。那时生活艰苦,农民们吃窝窝头和咸菜,喝的面汤能照出人影。凛冽的北风呼啸,他们挥锹掘土,大干两个月,终于把一条底平坡陡的引黄干渠挖成。父亲一走一个月,没有音信,母亲和奶奶挂念不已。后来,生产队队长捎回信息,父亲累病了,在挖河工地工棚里躺了3天。母亲把烙好的锅盔饼用布包好,让我随着生产队队长去工地看望父亲,那年我才15岁。听队长说,父亲为赶工期,光着膀子,赤脚跳入冰冷的泥水中两天两夜,硬是提前把那段河床挖通。站在河工工地,放眼望去,数不清的人头攒动,一锹锹的泥土被扔向远处,有用架子车往外拉河土的;有用箩筐往外挑的,人山人海,一派繁忙。我替代父亲,光着脚跳入河床,一阵钻心冰冷刺骨地通向全身,我一锹又一锹地往外挖土,不大一会儿,全身冒汗,浑身上下也不觉得冷了。当时,工地上有一条横幅,格外引人注目。上书:“战天斗地引黄水,幸福生活战鼓擂。”
我在工地待了一个月,引黄干渠竣工了。完工当天,工地食堂特意做了猪肉炖粉条,让大家饱餐一顿。大家拉着架子车、推着独轮车回家了。
第二年春天,哗啦啦的黄河水流到了我的村庄,干渴的麦苗喝到了黄河水,一片泛绿。风一吹,麦苗好像在招手,似乎在说:“谢谢你们辛苦的劳动,让我们喝到了黄河水。”村民们都说用黄河水浇地和顺,地块不板结、透气、保湿,庄稼长得好。经过黄河水灌溉的庄稼,一年比一年大丰收。
随着引黄灌溉工程的完善,村里建了提灌站。我种了5亩苹果树,得到黄河水的灌溉,果树枝繁叶茂,花开鲜艳,硕果累累,苹果又大又红,惹人喜爱,我让游客自我采摘,还举办了农家游苹果采摘节。看到收入大幅增加,妻子高兴地跳起广场舞。我说:“这都是引黄灌溉的作用和黄河水的功劳。”
为充分利用黄河水,我承包了村里的废旧坑塘,建了一个标准养鱼塘,把黄河水引入塘中,里面放养黄河鲤鱼苗。我又学了养鱼技术。村民们看到我养鱼发了财,纷纷养起黄河鲤鱼。邻居看准商机,开了家“黄河鲤鱼饭庄”,引得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村里用黄河水手到水来,“电钮一按,喷涌如泉,沿渠而流,流到地头”。
滚滚黄河东逝水,中原大地再也难觅黄泛区,映入眼帘的是沃野千里、绿色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