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世界,只有她感知 ——“王雪梅书法艺术”随感
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能体现文人气质的一种高雅书体。唐代以后,各代书家以篆书扬名者不计其数。之后,篆体书法在魏晋以后逐渐式微。目前,存世的刻石与墨迹却少之又少。自清代始,篆书迎来了第二次创造高峰,出现了一大批善篆大家,如王澍、钱沾、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其绵延传承有序,逐渐形成了脉络清晰的书法流派。
纵观当代书坛,以奇、异、怪、丑、新等形式走捷径者相仿成风,且“尉为大观”。而具文雅、端庄、中规中矩,富有内涵和文人正大气象的篆书则相距甚远,甚至被冷落。这是社会浮躁、书坛急功近利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可喜的是,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自觉自悟,始终如一,孜孜于篆书的研习、锤炼、研究与提高,形成了接续传统、感悟经典、独领风骚的新风潮,涌现出一大批埋首于书案,苦心于艺术造诣的成就显赫者,商水县书法教师王雪梅女士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王雪梅女士自幼习书,参加工作后,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或者有何变动,她都坚持业余临池不辍。随着视野的开阔和人生阅历的积累,她愈发感到书法笔墨线条所承载的抒怀言志的特殊艺术功能。而李斯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笔划清劲,圆转融通,造型健美,端庄严谨,其结体之精妙,堪称古今之绝响。这些不为人知的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众家之长,成就一家气息,其社会风气与笔墨艺术的完美结合,深深地吸引了她。
渐渐的,摹习研究秦篆书法,成为其工作之余不可或缺的部分。她每次去外地学习考察,或参加中国书协的培训,她都寻找机会拜访名家法书,想方设法搜集石碑拓片,当面聆听毛国典、高庆春、刘洪洋等先生布道施艺,传授真经。从这些大家身上,由于多年的潜移默化,他们的书艺、人品和做人之道,不仅影响了她的书法,也影响了王雪梅女士的为人品格和艺术作风。
近年来,王雪梅女士在创作上日益精进,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她的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书法作品优秀成果展、全国第四届“四堂杯”书法展、首届“卫夫人”杯全国妇女书法展和“八大山人”“封龙山杯”等全国性大展十余次,尽管成绩骄人,硕果不断,但她依然初心如故,素面朝天,依然坚守着手中的笔墨,“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作为一名有才华的知识女性,只有淡定从容,超然物外,才能抵达一种解心释神般的心境。因此,在她的书作中,能够让人感受到正大光明的气格和质朴善良而又细腻温情的洒脱。
王雪梅女士于真、行、草、隶、篆诸体皆有涉猎,以隶书、正楷、篆书最得会心处。楷书以赵孟頫、王宠为宗,而善意取骨、取神,气象自立。她的隶书法融《曹全碑》神理,入《敦煌写经》堂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欣赏其参展的长篇巨制,庄重典雅,透彻灵动,撼人心扉。再观其篆书,她直取清代杨沂孙法书,线条匀称,下笔如刀,而结体章法揖让有度,达到了自然天成以及传递真善美之正能量的审美追求。时下,写篆者众,卓然有成就者寥寥,唯王雪梅女士化古为我,入古出新,堪称三川大地之姣姣者。总之,王雪梅女士的作品,走近细品,笔下如一缕清泉汩汩流出,时紧时缓,亦狭亦阔,若啸若吟,一切是那么自然,一切是那么静美。
成绩斐然的王雪梅女士,其书法之路和为人之品,已经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她常说艺术家做人要智圆行方。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对自己要严以律己,对他人要宽以待人。学习书法,必须从把握传统入手,之后,才能穷变毫端,跃然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法则。在书法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书坛之路越走越窄的当下,笔者愈发觉得王雪梅女士书法艺术的难得。她理清了笔与墨、章法与线条的关系,她没有辜负家乡水土的养育之功,将灵逸之气注入到安谧谨严的篆书之中,将隶书的舒缓、行书的轻盈、楷书的精致、草书的简约杂糅至篆书创作之中,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获得了有目共睹的佳绩。
笔者之所以为她写上一段话,既是对她现有艺术水平的肯定,也是对她走向未来向更高目标攀升的期许与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