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是否取消实名预约, 接待能力说了算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近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布消息,称暑期旅游旺季将至,为持续提升旅游景区基本服务,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北京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消息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受到网友关注。

  景区取消实名预约,可以充分释放景区“磁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激发消费活力。同时,这也是“节流”的手段之一,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发展迅猛,出游人数不断增长,就郑州而言,端午假期共接待游客557.9万人次。当取消实名预约遇上暑假,在旅游出行需求集中释放的时间节点,人们的旅游体验又该如何保障?

  熙熙攘攘皆为“景”来。出游为的是欣赏名山大川、领略域异域风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的是换一种心情,体味人文情怀,邂逅“诗与远方”。但若“远方”都是人呢?抬头看人山、低头看人海,“排队1小时,体验1分钟”,路上堵心里更堵,如此旅游哪有美好可言?

  游客如织虽是景区所求,但也要考虑自身接待能力。若接待能力不足,景区拿什么招待纷至沓来的游客?

  因此,是否取消实名预约,还要看景区接待能力如何。取消实名预约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管制宜。

  一些特殊的景区,如遗址遗迹、生态脆弱的景区,就不适合取消实名预约;一些火爆的景区,由于其客流量大,就应进一步对预约服务进行优化,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让更多的游客进来体验景区的美好,达到供需平衡。

  景区好不好?游客自会“用脚投票”。之前,景区实施实名预约,为的是限制客流量、提升旅游体验。而今,对于已经取消实名预约的景区,要在提升接待能力上下功夫,不仅要加强客流监测和疏导,更要探索创新,提升旅游体验。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形成合力,加大监管力度,杜绝欺客、宰客的事件发生,为游客撑起“保护伞”,确保游客玩儿得开心、玩儿得安心、玩儿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