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军:密玉俏色第一人
王冠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密玉俏色雕刻代表性传承人,独创“弃脏遮绺返瑕为瑜”的雕刻技艺,提高了密玉的艺术价值,扩大了密玉的原石资源。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6项,发明专利2项。创办的工作室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并获授“王冠军技能大师工作室”。
致力密玉点石成金
王冠军,1957年4月出生于新密市牛店镇宝泉村,1976年进入地方国营密县玉雕厂并历任该厂的车间主任、技术厂长等职,于1996年创建新密市华龙玉器厂并任总设计师。其从业40余载,一直致力于密玉雕刻技艺的研究、传承、实践和创新工作,目前担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河南省工艺美术馆副馆长、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玉石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化史志学会副会长,是郑州轻工业大学特聘教授、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鉴赏专家,还担任新密市宝玉石协会党支部书记、南阳玉文化推进大使等职务,为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密玉产业出现原材料濒临枯竭、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产品附加值偏低等发展困境。为引领产业脱困,带领手工艺人脱贫致富,王冠军走遍了新密、登封、巩义的大山小岭,发现密玉不仅仅是绿色玉种,更是赤、橙、黄、绿、青、黑、紫等多色玉种。利用这一特殊潜质属性,经过认真钻研和大量技术实践,王冠军独创出引领产业再度振兴及普惠行业发展的“弃脏遮绺返瑕为瑜”雕刻技艺,不仅提高了密玉的艺术价值,而且扩大了密玉的原石资源。用该项技艺设计制作的产品在全国各类玉雕大赛中屡获大奖,提高了密玉在全国玉雕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引导4万人从事制作密玉俏色雕刻,帮助密玉产业重获新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誉为“密玉俏色雕刻圣手”。
普惠百姓不断创新
为帮助更多的人掌握玉雕技艺,王冠军除了收徒授艺之外,还主动吸收一些聋哑残疾人到华龙玉器厂上班,向他们亲授雕刻技艺,帮助他们获得工作技能。至今,他还义务办班授课10期,公益培养俏色玉雕技艺人才600多人,其中多人成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多人参加世界、国家级技能大赛并获奖。
近年来,孜孜以求、大胆创新的王冠军在玉雕艺术创作领域的成就更上一层楼。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王冠军的作品共获得“百花奖”“天工奖”“陆子冈杯”金奖、银奖、最佳创意奖等200余项。其创作的密玉俏色作品《战地红花分外香》获得全国“百花奖”金奖,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相濡以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节节高笔筒》被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吉祥印章》被中国心连心活动组织委员会收藏,水晶作品《东海龙宫借宝》被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永久收藏,玉雕作品《啄》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收藏。
不忘初心献身公益
王冠军在玉雕艺术道路上创新开拓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作了系列红色题材作品,拓宽开创了密玉的创作方向,被誉为“红色大工匠”。其创作的《不忘初心》《学习党章》《军歌嘹亮》《百万雄师过大江》《潜伏》《大丰收》《少数民族学党章》《学习强国》等密玉作品荣获多项大奖,作品《红船》在浙江嘉兴“百名大师·百件作品”红色主题展上展出,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
作为新密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王冠军努力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认真完成党组织确定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被新密市委评选为“新密市优秀共产党员”。
共产党人总能在特殊的时刻挺身而出。郑州遭遇7·20特大暴雨,王冠军带领家人及全体职工在救援物资到达新密的第一时间,投入搬运队伍中。8月份的疫情防控中,王冠军带领家人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区的全员核酸检测轮班值守、知识宣传和返回人员登记等工作,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时代担当。
王冠军长期将爱心融于艺术追求中,从未忘记回馈社会。2008年5月,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玉雕作品;2010年4月,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赠现金6000元;2020年2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官方平台上义拍两件价值6000元的玉雕作品,向当地政府捐献口罩5000只、消毒液200公斤等疫情防控物资,被新密市委评为“疫情防控优秀党员”。
(本报记者郭明瑞通讯员王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