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绽新姿 ——尉氏县洧川镇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时下,漫步在千年古镇洧川城乡,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千年古镇文化润泽干群历久弥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风生水起,乡村文化乐民惠民和谐社会……新时代记录着城乡日新月异变化、蒸蒸日上发展的新篇章……

  当人们展开这里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长卷,斑斓厚重的文化底色映入眼帘: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镇、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这里是北宋大儒、理学大家张载祖居地,其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诵不衰。

  这里,古建筑造型典雅,殿堂生辉;双洎河水碧如镜、潺潺自流;古往今来,无数迁客骚人到此取景作赋,抒情怀而吟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省级文保单位南城门、城隍庙等壮观宏伟、古色古香依据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成为这里一张张精致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制高点,积极从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地域优势等方面总体考虑,先后编制了文化旅游名镇总体规划以及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非遗传承等专项规划,使这里呈现出千年古镇绽放新姿的“新画卷”。

  文旅规划“显亮点”。该镇认真策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物古迹保护修缮、旅游服务设施、老街区改造提升、非遗文化产业园等8大类16个项目,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着力打造文化“特而新”、生态“精而美”、功能“聚而和”、产业“优而强”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责任担当促发展。该镇紧扣责任担当,逐步完善机制,对标考核体系、梳理任务清单、明确班子分工,构建出上下联系紧密、工作运转高效的古镇建设指挥运作体系通过城镇建设推进会、点评会、部署会,明确城镇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实现城镇建设从部署到现实、决策到落地的职能转变,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

  建设规划齐步走。该镇结合文化名镇建设规划,聘请传统工匠、采用传统工艺对1000余户传统民居实施风貌改造,对临老街门面、门头牌匾进行仿古改造装饰,对南城门、城隍庙、鸿台寺等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铺开了以道路硬化、街道亮化、镇区绿化、完善供排水设施建设,使名镇文化符号更加“明朗”。

  传统文化多元化。该镇以戏曲文化(豫剧名家牛得草、唐喜成故乡)、书画文化(中国“梅花大王”王成喜故乡)文化、民居文化”三大文化主线为设计核心,以村文化广场、商业街景为主要景观,充分展现了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多元化、建筑多元化和体验多元化,成为古镇洧川休闲旅游的又一亮点。

  乡村旅游“新动能”。充分挖掘古镇优越的区位优势、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融合新途径,为脱贫攻坚开启“新动能”、跑出“加速度”。

  文旅融合促发展。该镇突出地域特色,充实文化内涵,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先后完成和正在实施5座仿古牌坊、镇区道路、水环境治理、南城墙修复、集贸市场改造、状元吕蒙正文化广场、东西大街外墙面仿古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新改建宾馆、酒店、餐馆等30余家,开通乡村旅游线路4条,提升了全镇旅游发展承载力。

  乡村旅游成亮点。该镇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挖掘“老手艺”、摆好“老物件”、搜集“老照片”、讲好“老故事”,持续打造南城门、古城墙、城隍庙、鸿台寺以及“四街”等8个村旅游景点,形成村村如画、处处可游、步步有景,让脱贫群众从“美丽经济”中增收。仅去年以来,全镇乡村旅游人数达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

  扶贫模式增收入。该镇以乡村旅游景区为依托,积极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小庭院、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80余家,延伸“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形成了“合作社+景点+脱贫户”扶贫模式,实现了旅游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双促进”。目前,全镇已带动100余户脱贫家庭200余人从业增加经济收入,辐射周边农民3000余人。

  非遗文化“绽新彩”。以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为契机,充分挖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要“元素”的文化资源,使传统非遗绽放“新光彩”,让承载着厚重文化的13种非遗项目,借助日益完善的保护措施,助推非遗文化成果“花开艳”。

  豆腐“名片”扬四方。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以豆腐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为脱贫户稳定脱贫带来了机遇,着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吸引当地和周边的游客光临游览,带动了脱贫户有了稳定收入,目前洧川豆腐这张文化“名片”,已为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象。

  多项“非遗”成品牌。曾经是深藏乡村的瓜豆、臭豆、辣椒酱等,如今该镇以昂扬的姿态跨出省门,人们体验这类非遗制作技艺的“乡村游”,使“非遗”产品打开了游客们的眼界。如今,走进周边市县的商场、超市,映入眼帘的相关“非遗”产品,其传统的制作技艺,先后让600余名脱贫群众增加收入,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

  传统“肘搁”上春晚。该镇积极培育适宜非遗文化发展的土壤,是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且以“高、难、奇、绝、美”而著称的市级非遗宋庄村肘搁,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十分荣幸地登上了2020年央视春晚舞台,惊艳了国内外数亿万电视观众。

  如今,这里仍在持续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百亩“非遗文化产业园”正在做详细规划,要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感受到这里的文化之风,使古镇洧川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文采翩翩、乡村振兴成绩明显……

  时下,在千帆待发、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新时代经济发展大潮中,该镇党委、政府正带领全镇6万余人民,立足新时代,学习新思想,向着新目标,谱写新篇章,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目标挺进! (王水田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