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寂寞写人生——记者节的感想
今天是记者节,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新闻记者,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情,也不想多说那么多。前几天,中牟县融媒体中心的同事来电话说,假如疫情允许的话,融媒体中心计划在记者节召开一个座谈会,想让我在会上发言,还要求将发言稿先传过去。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但是由于疫情原因,座谈会不能如期召开,改成了云上畅谈,自己写的讲话稿就在云上中牟发出去了,刚才看到他们给我发来的链接,就想着放到自己的自媒体上,也和平时关心和支持自己工作的朋友进行分享,还请朋友们多多指导。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喜事,更是一件我们高兴的事。我还没有退休时,每到节日都要组织大家到外边学习一下,开阔一下眼界。自从退休以后,就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尽管每年到记者节时,有不少老朋友发来祝贺的言辞,但是作为单位的活动,我这还是第一次。今年的记者节,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选择云相聚,给大家说点啥也成了我这几天思考的问题,我思来想去,还是要讲三句话,六个字,感受、体会、希望。
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己的感受。
我生于1956年,今年已经66岁了,2016年办理的退休手续。我高中毕业以后当过几年民办教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开封地区师范学校。尽管学的是数学专业。毕业之后教过小学,教过初中,然而,在业余时间我却倾情于文学创作这块富有无限吸引力的风水宝地。在教学的岁月里,我曾经试着写过小说、写过散文。1985年通过成人高招,我考上了郑州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离职进修,这也许就应着了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在此期间,我发表过小说、散文,1987年教育学院毕业后,先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后调到中牟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自己的新闻记者生涯。
屈指一算,已经35个年头过去了。35年的风风雨雨,35年的喜怒哀乐,汇成一句话就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前进的道路上不是铺满鲜花,而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要想在新闻这条道上做出成绩,就应该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要学会用自己的笔头去描绘美丽的人生,去传播社会的文明和人类的进步。正如我在我的新闻集子里,作为序言的那篇题目“不甘寂寞写人生”
我讲的第二句话就是谈谈我的体会。
我尽管在咱们单位只干了三十年,但是离开单位后,一直没有终止于我的新闻情结,回首这35年的坎坷经历,35年的苦辣酸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当记者要做到“三勤快” ,“两善于”
记者的职业天性就是喜新厌旧,作为一名记者,要想采到好新闻,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做到腿勤、嘴勤、手勤,善于思考,善于联系。腿不勤找不到好新闻线索,嘴不勤问不出事情缘由,手不勤写不出好的作品,不善于思考,写出的文章没有理性,不善于联系,出手的作品没有厚度。一个记者只有做到三勤快两善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记得1989年我在采写《五旗在我心中》一稿时,就是因为在采访中了解到县直小学开展了五旗在我心中活动,从娃娃抓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于是我们做了一个《五旗在我心中》的少儿节目,获得了当年的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
当记者要不怕吃苦
如果记者怕吃苦,都浮在上边,跑机关看文件,不同老百姓接触,不了解老百姓的苦辣酸甜,不知道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还会有老百姓看你的文章,读你的作品吗?因此,作为记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热腾腾的现实生活中抓活鱼,用一句行话来说就是:“沉到海底去,采得珍珠来。”当然,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就必须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感受去体会。到百姓之中要比跑机关,跑会议难得多,苦得多,不仅要承担风险,吃尽苦头,甚至还要受到这样那样的误解。
因此,怕吃苦的记者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更写不出好作品。记得我们在采写《魂系沙坡池》这篇稿子时,起因是听一位同事介绍,沙坡池村一位名叫李青安的生产队长因病过世,群众都自发给他送葬,我觉得新鲜,就进行深入采访。刚过春节,我前后七次,冒着未化尽的积雪,顶着料峭的寒风,自行车是骑一段,背一段,到沙坡池村去采访,才完成了这篇稿子的写作,结果该稿获得了河南省1989年度好新闻三等奖。
当记者要敢于伸张正义、为民请命,要敢于同有悖于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
社会上把记者誉为无冕之王,然而,在这无冕之王的背后还蕴藏着什么呢?伸张正义的责任和为民请命的义务,这是记者的天职。如果一个记者只当小喜鹊,不当啄木鸟,只会报喜,不会为民解忧,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老百姓把记者誉为无冕之王,是因为记者能够运用手中的笔,去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把老百姓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当然,在这方面记者要有一个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在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时,要符合党和政府的总体要求,既要为民伸张正义,又不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正面宣传为主,帮忙不添乱。
2003年,中牟县一个乡引种了泰国八棱丝瓜,结果结出的丝瓜是不伦不类,使农民遭受巨大的损失。由此我想到,在当前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贪大求洋,也不能脱离实际,于是我们结合其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典型事例,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走出农业结构调整的误区》,该文在当年的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荣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而且是当年全省唯一一篇县级新闻媒体获得评论节目一等奖的篇目。
当记者要满足现状甘于清贫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记者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一个相对热门的行业。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满足现状甘于清贫。有不少记者也许一辈子爬格子,无所长进,反而有不少被采访的对象,在我们的笔下脱颖而出,或步入领导的行列,或成为一方的富翁。因此有不少人把记者的工作说成是,为他人作嫁衣。
如果作为一个记者不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为权所困,为钱所扰,就会误入歧途,影响到自己的笔,去出卖良心,丧失尊严,成为一个不为人们所耻的败类。记得有一年春节,大年初一我借着放假回家探亲的机会,深入乡村,通过采访写出了反映农民过年忙生产的新闻报道《农家少闲月,过年人倍忙》,不仅在中牟电台播出后受到好评,还被郑州日报采用,2010年4月获得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行的春节期间记者深入基层优秀新闻作品奖。
回首35年的历程,尽管是风风雨雨,苦辣酸甜,但是看到自己的新闻作品获奖,心头还是有说不出来的高兴。这里就作品的创优啰嗦几句。其实作品的创优,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他是我们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所以我还是比较信奉我们当年的老书记张存才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逢先进必拿,逢优必争。再说一点题外话,前几年曾经在交警队跑了几年龙套,写了不少的稿子,也有不少稿子被上级媒体采用,在我的记忆里,交通与管理这本杂志,说是国家级,我就是根据杂志上的联络方式,给他们发稿子,结果一年都发了好几篇,2017年这一年,他们还将我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通讯员。
我讲的第三句话就是希望。
作为一个人,生命都是短暂,转眼过去,刚刚而立之年的我走进新闻行业这个大花园里已经三十多年了。如今已经是两鬓斑白、老眼昏花,有很多想干的事,迫于身体的原因,只能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当年曹操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大志,自己尽管船到码头车到站,还可以说是依然笔耕不辍,如今退休后,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联系,如今我已经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官渡的传说》和《小胡武进士的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前几天还因为自己的一篇文章:《乡愁美味西瓜酱的传承与守望》,促成了河南报业集团与汝州扶贫项目的开发,那上千盆的西瓜酱摆在一起,那真是场面震撼。
当然,尽管自己退休了,但是对于我们单位的发展,可还是一直记挂在心头,前一段,我还在朱主任的微信上,谈了自己的一点想法,结果,朱主任很快就进行了回复。我记得后来我给朱主任的留言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几十年,总盼着兴旺发达,单位好了,大家都好。
我说这些,并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希望我们的单位越办越好,同时也寄语后来者,我们既然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了新闻这个职业,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地工作,老实本分地做人,不能为权所困,为钱所扰,要甘于清贫,在寂寞的生活中,保持一个不甘寂寞的生活姿态,用自己的笔去描绘丰富多彩的人生,谱写人生最美丽的华章。
(胡云峰 2022年11月6日星期五于三胡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