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仙特种兵红旗渠上唱响卢仝《七碗茶歌》
巍峨的太行山见证,欢腾的漳河水呼应。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组的茶小仙有胆识,有魄力,用红旗渠精神弘扬茶仙卢仝文化,让更多民众知道卢仝是我们河南人,世界煎茶道始祖。
6月3日夜间5点,项目二组组长张永强就带着茶包、条幅和他的小伙伴直奔郑州东站,9点就在工作群发布了红旗渠纪念碑的图片,思想碰撞的火花瞬间点燃。前一天晚上11点,办公楼将要锁门,项目组还在兴致勃勃讨论如何开启新一轮的茶仙文化传播。
项目的发起人王延东教授因忙于煎茶技艺工作室建设,未能陪同前往,在处理繁杂事务的间隙关注着微信群的动态,提醒同学们注意事项。
去创业洞的路上,邂逅来红旗渠研学的小学生队伍。同学们休息的时候,张永强站在路边的台阶高声朗诵已经分享过无数次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小仙的诵读清脆嘹亮,铿锵有力。小学生好奇地问:卢仝是谁?张永强和他的伙伴以树枝为笔,在地上写:仝,tóng,给小学生们讲茶仙卢仝和他的茶歌。小学生们一边行军,一边饶有兴趣地跟着背诵,稚嫩的童声在层峦叠嶂的百里画廊回响。
创业洞开凿是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民工们喝米汤,睡石缝,天地为席,一锤一锄,一锹一镐,凿出了内心绝不放弃的写照。
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领略了“人工天河”的雄伟壮观,同学们信心更强了。
两个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旁观了茶小仙们的宣讲,很受感染,约定到了青年洞会合,帮助同学们拍照。老奶奶好奇项目的标志色为什么是粉色的?
茶小仙们解释说:一则,饮水思源,向对卢仝煎茶技艺传承有开拓之功的李菊月老师致敬。二则,茶仙卢仝作诗的题材,迥异于唐代其他诗人。唐人的征戍、迁谪、行旅、离别,这些常规题材,卢仝几乎不写。卢仝多以动物、植物、天象等作为自己的诗文对象。如果是现代文案创作,一定会大受欢迎。卢仝极具创新意识,处处标新立异,卓然自成一家。选择这款粉色,创作才华不同流俗的卢仝一定会颔首微笑吧。
在石板岩镇高家台村,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正在写生。张永强以青山为屏,石桌为台,做了盖碗茶艺的表演,请大家品饮。王静老师说第一次了解卢仝煎茶,称赞了同学们感悟红旗渠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进行茶文化传播的实践。
猪叫石山顶观景台的农家乐老板本来以为同学们来写生,原来是一边游览,一边宣讲卢仝煎茶技艺,劲头十足在做非遗传承。老板热情款待,鼓励同学们好好干,欢迎暑假到景区展演。
两位结伴同游的河北阿姨是茶爱好者,主动上前和同学们合照。好奇地询问工作牌,同学们再次讲解了卢仝煎茶,我们的工作牌是王延东教授以明代仇英卢仝烹茶图为背景设计的。
一路征程一路歌,同学们见到河水腾波鼓浪,立刻联想起煎茶的沫、饽、花,赶快拍照留念,以便下次练习煎茶时比对。
出租车阿姨免费载同学们到车站,还送了山里新摘的杏子。
同学们在红旗渠听到很多艰苦奋斗的故事,每一处断壁,每一个隧洞,都有一段让人肃然起敬的往昔。民工们用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修建了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幸福全靠奋斗来。红旗渠精神震撼人心,茶小仙们要像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新时代新使命,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奋发有为,推动卢仝煎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让卢仝茶文化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名片,为中华茶文化复兴贡献河南力量。(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供稿)